【2024年2月4日——星島日報地產論壇】
第一季樓市受第五波疫情影響下,發展商新盤按兵不動,主要銷售貨尾為主,一手成交只得900餘宗,創2013年以來季度新低,加上二手業主不願意開放睇樓,令成交量進一步下跌,楼價在短短一季下跌平均4%,加上差餇物業估價署預測今年私人住宅落成量達22000多伙,创2004年以來新高,多項數據均影響近期成交意欲。
隨着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加上俄鳥局勢影響,樓價恐防進一步下跌,市場開始有聲音呼額政府撤銷「辣招」,協助樓市並帶動疫後整體經濟加快復甦。筆者認為,歸根究柢,這種行政手法,必定會扭曲了市場經濟,其實由市場自由決定需求,由供求去作出運作的平衡,才是最健康的方法。
面積條款難應用於重建項目
近期政府向外界指將會立例管制出售樓宇的最細面積,而且有消息指屋宇署亦提示有關的專業團體,未來屋宇署批核的圖則,住宅單位不能少於280呎。 事實上,若當局在新批官地加上這項條款亦無可厚非,但政府如果在重建項目中,增加控制樓宇的面積條款,必定會帶來好多爭拗及訴訟問題。因為在原有的地契上,增加新法例的要求,恐防引起法律的訴訟,所以正確地更改地政法例,是必須要經過很多的公眾諮詢,才能立法執行。
其實自從「財爺plan」,即新一輪的財政預算案2022年推出,政府進一步放寬樓宇的按揭保險計费,現時按新修訂的按揭保險條例下,1000萬物業按情況能夠申請最高九成按揭。1000萬至1200萬能夠申請最高八成按揭,此一措施有助促進換樓鏈回復正常,亦可提高物業市場流轉率,有利樓市健康發展。数據頸示,800萬至1200萬的住宅成交量升幅跑赢大市,已經反映放寬按揭能令樓市真正需求的成交增加,相反地纳米樓的需求減少,所以政府是否認真考慮地產市場由自由需求來決定,纳米樓是否有供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