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康盛世專欄
最近有位朋友同我傾訴,把自住單位, 放盤已有一段長時間,仍然未能成交,筆者當然見到問題所在,由於今年首季受第五波疫情影響,各大新盤按兵不動,一手成交量跌至低位,直至4月21號、疫情緩和下,政府宣布放寬社交措施,各大新發展商迅即積極推盤,加上恐防疫情未來又再攀升,擔憂當局再次收緊社交距離,發展商把握這段時間全力推出可賣而未發售的樓盤。...
特首李家超即將公布任丙首份《施政報告》,各界普遍期望報告在房屋方面着墨,近日己有很多不同界別人土呼額政府減辣,筆者亦在今年五月份專欄內提出,應適時考慮撤辣,呼面減辣的建議,期待新一份的施政報告在房屋供應上有所突破,實現特首在選舉的理念,亦能做到拆牆鬆綁,增加房屋供應。 事質上,發展商透過舊樓拼購重建,遇上很多困難,金錢成本及時間成本令很多發展商卻步,尤其要取得百分之百的業權更難上加難,大部分收購到達八成業權以上為目標,其餘透過鱼拍條例統一業權去重建,有資料統計,從2011年起,土地審裁處已完成處理強拍申請所需的時間,在一年內能完成只佔整體的35%,比例甚少,因此只有少數的發展商能參與拼購重建增加土地供應。...
【2024年2月4日——星島日報地產論壇】 近日傳媒報道汀九有個酒店項目及早前馬鞍山也有一間酒店,向城規會遞交申請改劃作純住宅發展用途,該方案最新獲城規會同意,而日前規劃署也對上述項目表示原則上不反對。筆者認為,以上述例子作為引子,有些發展商將經營不太好的酒店,申請改為佳宅用途,從物盡其用的觀點角度而言,確實可提高住宅的供應量,所以政府應該考盧批准相關項目。...
【2024年2月4日——星島日報地產論壇】 樓市近數月來受到加息因素影響,交投淡靜,直至10月底《施政報告》公布三項厂減辣J措施後,樓市便有了起色,交投亦逐漸增多,新盤市場亦很久未有出現紅盤情況。而近期位於天水圖的一個大型樓盤,項目連續進行三次銷售,均取得理想成績,是近半年淡靜樓市下少見的新盤利好消息。...
筆者在上期專欄估計,發展商會用「先量後價」的策略推售樓盤。2023年已過了第一季,如筆者所料,全新樓盤以低於市價推售,保住銷情。部分樓盤見到收票理想,才會逐步加價加推,也有貨尾盤甚至減價重推。市場百花齊放,喜見樓市走出谷底,第一季成交量及成交價均錄得上升,樓價平均有5%升幅。尤其通關之後,超級豪宅屢見高價成交,以第一季總結,受惠於按揭保險貸款計畫,樓價在千萬以下中小型單位,以及超級豪宅這兩類物業,成交量最為活躍。 不過由於發展商積存已批出預售樓花同意書及累積貨尾數量眾多,估計仍全力推盤。二手受壓,三月份二手成交放緩有兩大原因。首先是消化了很多二手平盤,第二是發展商積極推盤,盡吸客源,相信隨着美國最近加息四分一厘,步伐放慢。至於香港資金充裕,並未有跟隨加息。...
特首李家超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塵埃落定,其中對樓市的落筆,喜見強拍門檻提議放寬至6成至7成。筆者在去年8月初曾向特區政府作出兩點呼籲,一方面提議1000萬至1500萬樓價由以往只能夠做5成按揭,放寬至7成幫助換樓客,這已經在較早前透過按揭保險計畫放寬上述樓價按揭成數,大大釋放換樓鏈。 另一方面,筆者提議將50年以上舊樓強拍門檻降至7成至7成半,相信放寬強拍門檻必定能夠幫助舊區重建,增加房屋供應,更新市區,吸引更多發展商參與拼購建屋的意欲。期望不久將來,政府能夠改善縮短強拍統一業權的時間。...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最新公布年中人口數字,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約729萬人,較去年同期減少12萬1千500人,跌幅1.6%,並有超過11萬人淨移出,而過去兩年,本地勞動人口流失達14萬人,好多行業招聘人手困難,面對移民潮影響,流失本地專才極為嚴重。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積極推動搶人才計畫,其中在港置業,居港7年並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後,就其已購入並仍然持有的首個住宅物業申請退還已繳付的買家印花稅及新住宅印花稅,估計對中上價物業幫助較大。...
筆者在上期的專欄分析現時樓市,2022年受到美國加息比預期中急進、股市波動、俄烏戰爭、第五波疫情,以及未能通關等因素影響,估計第四季樓價再下跌5%,全年跌幅13至15%,看來估不中亦不遠矣。 綜合市場資料,過去數個月,已經有最少三宗市區舊樓收購終止個案,樓價跌勢周期長及今年樓價累積跌幅近15%原因,發展商對於收購舊樓態度審慎,加上收購舊樓需時長達數年,回籠慢,發展商對樓市前景不明朗,再遇上加息周期,令發展成本大增,又要預先繳付30%的印花稅,普遍出價審慎,與小業主價錢拉距更遠,甚至停止進行舊樓收購。...
筆者在上期的專欄已預測,春節過後,隨着大陸與香港兩地全面通關,本港樓價在去年第四季已接近見底的迹象,在美國加息步伐放緩,樓市和股市在全面通關等因素刺激下迅速復甦起來,由各區屋苑的成交量已大幅度回升,以及近期豪宅銷售亦造價理想,相信今年全年本港樓市會有10至12%升幅;至於地鋪方面,相信各區吉鋪情況會逐漸有客戶承接,但相信租金不會有太大升幅。 冀財政預算多著墨樓市...
香港的市區是常見的區域總稱。在香港,港人習慣以市區形容已經高度發展的市中心,及以郊區及新市鎮來分辨不同地方,亦是具發展成熟交通方便的定義。事實上,因應銀紙貶值,百物騰貴,工資飆升等多項因素影響下,部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展的市區,因隨着歲月的流逝而改變,令樓宇日久失修殘舊等。以同區7年的賠償標準及近年市場要求,以及各種行政費用在內的驚人建築成本,令收購土地的成本大幅增加,導致完成後需出售的成本往往需要2至3萬元一呎不等,如現在市區重建局繼續維持現有做法,不改定位,市區的舊樓重建的問題將不能解決。 筆者建議政府檢討市區重建局的方向,讓其使命擴大,全區「動起來」,以城規會規劃下完善定位再發展,以發展成本加某利潤比例作售價,提高透明度向市場表達,加快完善市區重建,展現市區新面貌,向公眾以示市建局的效能及決心。...